涂勤华主任在全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现场会上的讲话 |
同志们: 经省政府同意召开的这次全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现场会,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十五”以来我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发展成绩,学习交流发展经验,研究确定“十一五”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专门召开全省性的食品、纺织服装工业现场会,对凝聚人气、鼓舞士气、从更高的层面推动我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昨天,我们参观考察了南昌的7家食品、纺织服装企业和共青城开放开发区,这些企业和地方的发展势头好、干劲足、成果显,令人振奋。今天的会议安排了6个单位作大会发言,10个单位作书面交流,他们都有成功的发展经验,都有明确的发展思路,都有具体的发展举措,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会上我们还要对“江西十大原创食品知名品牌”、“江西十大原创服装品牌”进行表彰。最后,凌副省长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十五”以来全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情况作个通报,并就做好下一阶段全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十五”以来我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十五”以来,特别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思路以来,全省食品、纺织服装行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实现了新突破,攀上了新台阶。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489户,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0.6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69倍和1.37倍,产品销售收入居全省六大支柱产业第3位。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工业企业447户,比2000年增加209户,共完成工业增加值52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6.6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10倍和2.62倍,实现纺织品服装出口7.3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0%,成为我省出口的第一大主导产品。其中,服装行业的发展尤为迅猛,产量大幅增长,排名居全国第7位,与第一梯队的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省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成为全行业第一大支柱子行业。2005年,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发展到184户,比2000年增加128户,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6亿元,实现出口创汇5.43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3倍和1.34倍,占全省纺织服装行业的比重分别达到33.7%、73.8%,比2000年分别提高25和12个百分点。 2、效益质量大幅提升。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8.3亿元,实现利润12.2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2倍和1.3倍,利税及利润均居全省六大支柱产业第二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52.8%,比2000年大幅提高76.46个百分点。全省纺织服装行业自2002年逐步减亏,至2003年扭转长达八年之久的亏损局面以后,经济效益开始逐年攀升,至200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利税8.8亿元,比2000年增长3.98倍,实现利润3.1亿元,比2000年扭亏增利3.9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7.8%,比2000年大幅提高67.76个百分点;其中,服装行业实现利税4.17亿元,实现利润2.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1倍和14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1.3%,比2000年大幅提高90.69个百分点。构成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7项指标中,包括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食品和纺织服装行业均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3、优势企业发展壮大。2005年,全省食品工业企业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30户,其中超10亿元以上的企业3户,3亿元以上的企业10余户;纺织服装企业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也到达30户,其中超10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3亿元以上的企业7户。南昌卷烟总厂居全国企业500强第375位、居同行业第12位;汪氏蜜蜂园为全国最大的蜂产品产销一体化企业,综合效益水平居全国前列;四特酒厂跻身全国同行业第11位;煌上煌集团居全国肉类加工企业第34位;德兴异VC钠为全国同行业最大的生产企业之一;共青鸭鸭集团为全国最大的羽绒制品生产企业;江西涤纶厂跨入全国纺织行业百强、居同行业前25位;江西华源江纺有限公司、九江针织厂分别跨入全国纺织印染、针织行业50强。此外,润田食品饮料公司、金佳谷物公司、阳光乳业公司、回圆服饰公司、深傲服饰公司等一大批食品、纺织服装企业迅速崛起,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 4、结构调整有所突破。“十五”期间,我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非国有经济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05年,全省食品行业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达到286户,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58.5%,企业总资产达6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分别占全省食品行业的40%和60%。全省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达到415户,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2.8%,其中,服装行业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达到178户,占行业总户数的96.7%。二是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食品工业方面,在巩固扩大卷烟业发展的同时,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也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占食品工业比重逐步扩大,产值比重由72%上升到78%,利税比重由19%上升至30%,利润比重由7%上升至60%。服装行业方面,经过“十五”以来的发展调整,已基本形成了以针织服装、羽绒服装为主,西服西裤及其他休闲服装为辅的发展格局,其中针织服装产量占服装总产量的77%,居全国同行业第六位,出口创汇居全国同行业前十位。 5、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十五”以来,我省食品、纺织服装行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有效推动了产业的多元发展。“十五”期间,全省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和154亿元,其中约70%是通过招商引资及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现的。通过招商引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如中粮集团、统一集团等纷纷落户我省,不仅为食品、纺织服装行业带来了雄厚的发展资金、先进的工艺技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思维、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模式。一批老国有纺织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引进资金、创新管理等方式焕发了新的生机。九江三棉印染有限公司由宁波维科集团收购,组建了新的九江维科印染有限公司,2005年即实现销售收入2.72亿元,实现利润700万元;江西华孚纺织有限公司自招商重组以来,成为拥有5万纱锭、年产值达2亿元、上缴税利1000万元的重点民营企业。 6、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十五”期间,我省食品、纺织服装行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培育、打造品牌,涌现出了一批有较高市场知名度、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有效带动和促进了产业的蓬勃发展,如金圣烟、四特酒、金佳谷物、玉珠大米、润田纯净水、煌上煌烤禽、汪氏蜂蜜、得雨活茶、大鄣山有机茶、鸭鸭羽绒服、德兴异VC钠等。其中,“鸭鸭”、“金佳谷物”和“玉珠大米”荣膺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这些名牌产品远销省内外、海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特别是近年来,我省食品行业着力打造“绿色”品牌,以此作为江西食品的主要标志和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贴牌加工为主的我省纺织服装行业品牌建设也不断增强,2005年新增近30个纺织服装品牌,品牌总数达到近60个,分布在服装、棉纺、麻纺、化纤、纺机配件等行业,其中服装行业约占70%。“鸭鸭”牌羽绒服畅销全国,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带动了共青羽绒服装产业的形成和发展。2005年,以“鸭鸭”品牌服装为龙头的共青纺织服装产业完成产值17.53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5亿元,实现利税8162万元,均占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全部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的90%。“鸭鸭”品牌的发展,还带动了共青城一批服装品牌的成长,“回圆”、“深傲”、“大嘴鸭”、“康和”、“雪斯来”羽绒服已经成为江西省名牌产品,“雪世界”、“亿愿”、“梦浩特”等品牌也在茁壮成长。 7、资源优势有效发挥。食品、纺织服装既是与“三农”关系极为密切的行业,同时又是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民生行业。“十五”期间,我省食品工业通过立足三高农业、特色农业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扶持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全省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1家,其中国家级食品龙头企业15家,建立各种基地2200多个,种养面积1700多万亩,带动了300多万农户走上致富之路。此外,食品工业还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开发有机、绿色和无公害食品,至2005年底,共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745个(其中有机食品242个,绿色食品503个),有机食品数量居全国第一位,绿色食品更俏销海内外,“绿色食品、绿色江西”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识。在劳动力资源利用方面,我省食品、纺织服装行业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共吸纳产业工人30万人以上。其中,仅服装行业就容纳了5万就业人员,平均每亿元固定资产容纳约6200人就业,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200人/亿元。服装行业现有从业人员中,来自农村及城镇边缘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占绝对多数,有力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 8、产业基地加快形成。通过产业引导、产业配套和招商引资,“十五”期间,我省食品、纺织服装行业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食品工业强县和纺织服装基地。广丰、宜丰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南昌青山湖区引进了统一、娃哈哈、雪津等一批大品牌食品龙头企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目前正在加紧申报省级食品饮料加工基地。与此同时,许多设区市纷纷抓住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吸引了一大批纺织服装项目进驻园区,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南昌昌东工业区、龙南金塘开发区、德安宝塔工业园、奉新冯田经济开发区等一批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工业园区正在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南昌青山湖区及周边地区集聚了针织服装企业50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3户,形成了从针织布、印染后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品90%以上出口,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9亿元;九江共青城及德安县集聚了近80户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和近20户制衣企业,主要生产羽绒服装及加工出口服装,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赣州南康市集聚了363户西装西服加工企业,年服装生产能力达到2.98亿件,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并带动了服装布料、辅料市场、运输及服装培训等行业的发展。2005年,南昌青山湖区、九江共青城、赣州南康市分别挂上了“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的金字招牌,为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发展形势 从“十五”以来的发展情况看,我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食品行业在全省的六大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巩固,纺织服装行业在全国同行业的位置不断前移,服装生产跃升为全国的第二梯队。但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从食品工业看,一是经济总量小。2005年我省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总量不到2%,只相当于山东的6%、广东的16%、河南的17%、江苏的19%、四川的24%、浙江的28%,在全国同行业中排第22位左右,与全国先进省市的差距较大。二是企业规模小。目前,我省食品企业约19000家,但纳入统计口径的规模以上企业不到500家,其中90%以上为小型企业;而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30家食品企业,其销售收入的总和只有100亿元左右,仅相当于河南双汇集团一家企业的50%;2005年全国食品工业100强中,我省仅有南昌卷烟总厂1家,居第45位。三是总投入偏低。行业内先进适用、有竞争力的工艺装备不多,近年来仅有南昌卷烟总厂易地改造1个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亿元以上,“十五”期间全省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入仅占同期全省工业投入总量的7%。四是竞争力偏弱。主要表现在产品品种少、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知名度高的品牌不多。从纺织服装工业看,一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绝大部分企业都未能按规定提足技术创新资金,自我投资能力严重不足;科研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缓慢,全行业没有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只有4家,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不足10%,服装大部分以贴牌生产为主。二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清钢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代表当今棉纺织产业先进生产力的关键设备占行业装备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分别仅占设备总数的27%和2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棉纺锭所占比例仅为65.6%。三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链不太完整,面料及印染后整理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中初加工、低档次的传统产品居多,精梳纱比例不到10%,远低于全国同行业23.8%的比例;行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大公司、大集团支撑,抗风险能力不足。 “十一五”是我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继续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的有利因素很多:年底将要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必将为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注入新的思想动力、发展动力;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重大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发展,进而可以更好地改善和优化我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环境;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继续加快,食品、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我省可以有效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梯度对接的重要产业;伴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纯天然无污染食品和具有个性化、高技术含量的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对进一步促进我省食品和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等等。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一般性竞争产业中,我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还处在发展规模小、优势品牌少、技术水平低的弱势地位。我们既要积极应对当前生产成本上涨、银行贷款利率上调、人民币币值上升及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各种因素对企业竞争力、对行业发展效益产生的不利影响,又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及欧美国家重新实施配额限制对我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产生的不利影响。既要紧紧抓住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更新发展理念,加快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更好地推动我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我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思路 “十一五”是实现“以工业的崛起加速江西崛起、以工业的振兴实现强省富民”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动食品、纺织服装工业发展,是加速我省工业崛起、实现强省富民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正确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把加快食品、纺织服装工业发展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1、发展方针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集约利用资源为原则,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产业基地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做到规划引导、项目突破、上下联动、结构优化,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档次,扩展市场需求,提升竞争能力,做大经济总量,实现持续发展,使食品和纺织服装工业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发展方向 食品工业要着眼于现代食品消费和加工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省生态优势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围绕农业产业化积极开发重大项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便食品、营养保健食品和功能特色食品,重点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发展,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本着面向市场、突出特色的原则,做精做强烟酒工业,重点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粮油加工业、畜禽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制茶业和有市场潜力的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加工业和食品添加剂及配料等。 纺织服装工业要着眼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发展趋势,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进步,加强适销对路产品的开发。以服装行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带动针织、棉纺、化纤等前道产业的同步发展,大力开发生态型、环保型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品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现有骨干企业,加强组织结构调整,引导和促进各种所有制纺织经济多元发展。注重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当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在重点抓好南昌、九江、抚州三个纺织工业老基地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赣北化纤业、赣西苎麻业、赣南服装业的发展步伐,推动九江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南康市、青山湖区三大省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发展升级,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西、南、北相互呼应的纺织服装发展新格局。 3、发展目标 食品工业: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26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580亿元,利税总额120亿元(其中利润28亿元),分别比2005年翻一番。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到1000户,实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100户、十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60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 纺织服装工业: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工业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20亿元,利税总额20亿元(其中利润8亿元),分别比2005年翻一番。到2010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8户、5亿元以上的企业20户。 四、做好下一阶段我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实现“十一五”我省食品、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目标,应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2、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创新能力。坚持以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食品、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战略基点,积极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同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面向企业开展技术中介、技术孵化、技术集成、技术培训、技术诊断,不断形成和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通过联合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专利技术,解决制约我省食品和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要注重引进生产、加工、保鲜、印染等先进适用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要以实施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加大对成长性中小企业的技改投入力度,提高重点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的技改投资比重,抓好南昌亚洲啤酒第四期扩建、德兴VC钠食品添加剂产能扩建、宜春青龙高科南方有机油茶产业化和赛得利化纤粘胶短丝及增资扩股、江西凤竹纺织棉纺生产线、江西化纤化工醋酸乙烯等一批行业内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提高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3、推进品牌建设,构筑优势群体。品牌是企业最大的实力,是企业质量、技术、管理、信誉和文化的结晶,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推进我省食品、纺织服装行业品牌建设,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大力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创品牌工作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努力营造培育品牌、经营品牌、争创品牌、使用品牌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大品牌意识,做大做强现有知名品牌,不断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对正在创业中的品牌,特别是具有资源、生态优势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和纺织绿色产品,要鼓励企业加大投入,从质量、管理、市场、宣传等各个方面加以维护,“造”出名声,不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三是要大力打造“共青城羽绒服装”、“南康西服西裤”、“青山湖区针织服装”、“赣南果产品”等区域品牌,发挥骨干企业品牌效应,构筑品牌群体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层次,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4、承接产业转移,壮大产业基地。一是要提高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继续充分利用我省固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有效承接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强引进一批龙头型、旗舰型、拉动力强的食品、纺织服装优强企业,力争在项目规模和知名品牌上有新的突破,力争在突出产业特色、产业配套、产业集群上有新的突破。二是要培育壮大产业基地。继续做好已挂牌的“九江共青城羽绒服装”、“南康市西服西裤”、“南昌青山湖区针织服装”三大产业基地的后续引导服务工作,推进三大产业基地的发展升级,使之尽快进入全国纺织服装名城名镇范围。同时,积极推动南昌市青山湖区省级食品产业基地建设和认定,协调推进信丰县做好申报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有关工作。三是要走“一村一品”、“一县一品”发展之路。通过发挥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强示范区、示范县、示范点和示范项目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彰显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开发区、棉麻加工基地等。 5、搞活市场营销,提升发展水平。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食品、纺织服装行业既要注重产品开发、注重产业基地建设,也要重视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市场营销。只有搞活市场营销,才能有效提升发展水平。一要大力开拓两个市场。通过抓好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灵活运用营销策略,抢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二要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积极推行代理制、连锁分销等方式,加强营销队伍和营销网络建设,促进生产与流通的有机结合,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三要加快发展专业市场。鼓励支持建立集原辅料供应、流行趋势发布、品牌孵化及物流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推进纺织服装产业与专业市场协调发展。以省内大中城市和重要旅游景区为重点,鼓励支持建设若干个大型食品批发中心,加快形成销售服务网络,引导和促进食品生产。四要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引导企业重视和加强对国际最新法规和标准信息的了解,及时调整产品生产及出口策略;建立完善我省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有效开展贸易救济措施法律宣传、咨询与培训,不断改善我省食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环境。 同志们,江西食品、纺织服装工业是我省重要的传统产业,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立足新的起点,瞄准新的目标,谋求新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跃,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