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2009-04-16)
    全球金融危机的加剧和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使经济危机阴影笼罩着各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复苏乏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不容忽视。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与力度,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新兴经济体受其拖累经济下滑,国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世界贸易增长持续放慢。

    ——金融市场动荡不安。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风起云涌、波澜迭起,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升级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及其他经济体。当年美国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美林证券、雷曼兄弟控股公司、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先后被收购、破产或转为商业银行,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房地美被财政部和美联储接管,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宣布破产。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英国的北岩银行和宾利银行、比荷合资富通银行、比法合资德克夏银行等多家欧洲金融机构相继陷入困境,许多银行严重亏损,有的甚至倒闭或者濒临倒闭边缘;拥有30万人口的冰岛,其货币克朗在金融危机中大幅贬值,整个国家的财富几乎全部被蒸发,无法偿还数以亿计的债务,四处向国际社会借贷求救,不少冰岛银行的外国储户损失惨重。金融市场动荡使股市持续暴跌、汇市波澜起伏。2008年12月24日,道琼斯指数、伦敦富时100指数、法国CAC-40指数和日经指数收于8468.48点、4216.59点、3116.21点和8599.50点,分别比2007年12月24日下跌37.50%、34.92%、44.50%和44.71%。当年美元先贬后升,起伏较大,4月22日1美元兑0.625欧元,比上年底贬值8.5%,此后美元震荡走高,至12月25日1美元兑0.718欧元,比4月22日上升14.88%。尽管各国政府为阻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联手行动,直接为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金融市场动荡局面并未改变,投资者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和信任远远没有恢复,恐慌情绪弥漫。

    ——经济增速明显放慢。金融危机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经济体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使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大幅放慢。2008年11月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6%,大大低于2007年5.0%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的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2.2%、2.6%、2.1%降至0.5%、1.4%和1.4%。并将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2%,发达国家经济下降0.3%,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放缓至-0.7%、-0.5%和-0.2%,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放缓至5.1%。2008年9月,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仅43.5点,为2001年10月以来的最低纪录。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前2个季度,其经济按年率计算分别增长0.9%和2.8%。随着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第3季度美国GDP出现0.3%的负增长,个人消费支出下降3.7%,企业盈利大幅下降。2008年2季度,欧元区15国GDP同比增长1.5%,环比下降0.2%,出现自1995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首次环比负增长,其中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环比分别出现0.5%、0.3%和0.3%的负增长。10月,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由上月的87.5点降至80.4点,消费者信心指数由-19点降至-24点,显示消费者和投资者对欧元区整体经济的信心不足。2008年1季度,日本GDP增长0.8%,2季度GDP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2.4%,日本政府在8月的月度经济报告中承认经济陷入衰退。在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显著下滑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也明显放慢。中国2008年前3季度经济增长为9.9%,是近年来首次回落到一位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6.7%,回落个1.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经济增长9.3%,回落2.6个百分点;印度经济增长7.9%,回落1个百分点;俄罗斯经济增长6.8%,回落1.3个百分点;巴西经济增长4.8%,回落0.6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剧烈波动。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增速放慢,使国际市场价格跌宕起伏,剧烈波动。金融危机暴发前,国际市场原油、玉米、小麦、大豆、豆油、铝、黄金等价格先后创出历史新高。金融危机暴发后,由于市场信心动摇,全球需求减少,国际市场价格普遍下跌。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1月~7月,全球各种初级产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其中能源价格上涨48.3%、非能源价格上涨19.4%、农产品价格上涨19.5%、肥料价格上涨103.2%、金属和金属矿价格上涨9.1%;9月开始初级产品价格回落,与7月相比,能源价格下降23.5%、非能源价格下降11.5%、农产品价格下降13.2%、肥料价格下降2.9%、金属和金属矿价格下降12.1%。国际油价在年初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后迅速飚升,7月11日,纽约期货市场主力合约盘中价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9月末,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100.64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为每桶97.47美元,分别比最高价回落30.4%和33.0%。此后虽几经大幅震荡,总体仍趋下行。12月25日,纽约期交所原油期货价格和伦敦交易所布伦特原油价格降至每桶35.35美元、36.61美元。工业原材料价格也经历了由上涨到下跌的剧烈波动,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在7月初创下每吨8940美元的历史新高后,随着油价下跌而掉头向下,第3季度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和铝现货平均价格分别比上个季度下降5.0%和8.9%,至10月国际市场工业原材料价格指数下跌了31.1%,其中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累计跌幅超过50%。2008年上半年主要农产品期货价格涨势迅猛,纷纷创历史新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编制的食品价格指数FFPI(1998-2000年=100)在6月攀升至历史最高点219点,进入第3季度,各类粮油作物价格均跟随油价从历史高点大幅回落,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大豆、小麦、玉米和稻米期货平均价格分别比上个季度下降4.7%、5.4%、7.3%和11.7%。10月FFPI食品价格综合指数比上年同期下跌5.7%,其中粮谷、油籽油料及乳制品分别下跌3.6%、18.3%和35.0%。至11月上旬,玉米、大豆、豆油、小麦价格分别比年初下跌15.7%、26.3%、31.3%和41.6%。

    ——世界贸易持续回落。在金融危机中,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慢导致国际需求减少,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世界贸易增幅持续回落。2008年4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春季报告认为,世界贸易环境的恶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于发达国家,预计发达国家2008年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分别增长3.1%和4.5%,比上年回落1.1个和1.3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2008年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分别增长11.8%和7.1%,比上年回落1.1个和1.8个百分点。4月17日世界贸易组织发表的报告认为,2008年世界贸易发展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的因素,预计全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将由上年的5.5%下降到4.5%。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统计,2008年上半年世界贸易总额环比增速放慢,1季度增长1%,2季度下降0.2%,其中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成员出口增速从1.4%回落到0.4%,进口增速由0.6%转为-0.8%。2008年12月22日,日本财务省发表的贸易统计速报显示,该国11月出口额为5.3266万亿日元(约89日元合1美元),比上年同期锐减26.7%。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同比下降33.8%,对欧盟出口下降30.8%,对中国出口下降24.5%。由于世界贸易增长受到经济增长放慢的拖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下调对世界贸易增长的预期。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4.9%,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11月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8年和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货物和服务,剔除汇率和价格因素)将分别增长4.6%和2.1%,分别比上年回落2.6个和2.5个百分点。时隔不到一个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便将对世界贸易增长的预期调低了0.3个百分点,足以表明世界贸易持续回落出乎人们的预料。

    二、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形势变化速度之快、振荡强度之大、影响程度之深,超出人们的想象,它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金融市场、市场价格、国内就业和企业经营的负效应已经并还在不断地显现出来。

    ——影响经济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国内经济增长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大环境而独善其身,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慢、全球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和世界贸易增长持续回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8年秋季报告》预测,2008年我国GDP增长率为10.1%左右,增幅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将进一步回落至9.5%。从统计数据看,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逐季惯性下滑趋势非常明显,前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201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1季度GDP增长10.6%,比上年4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2季度GDP增长10.1%,比1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3季度GDP同比增长9.0%,比2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800亿元,增长4.5%,加快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01117亿元,增长10.5%,回落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8714亿元,增长10.3%,回落2.4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1季度增长16.4%,2季度增长15.9%,3季度增长12.9%,据测算,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1%,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从沿海向内地、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蔓延,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1月~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7%,其中11月仅增长5.4%,为近年来最低。2009年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加趋紧,世界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和国内周期性因素相叠加,将增大经济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压力。

    ——影响对外贸易。世界尤其是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率回落,以及在经济减速和失业率上升情况下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国际市场需求锐减、竞争激烈,对我国出口商品需求萎缩,从而使对外贸易增速放慢。据统计,2008年前3季度,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为1967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总额10740.6亿美元,增长22.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进口总额8930.7亿美元,增长29.0%,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9.9个百分点。受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少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放慢现象尤为突出,如玩具、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分别仅增长3.7%和1.8%,比上年同期回落13.1个和21.2个百分点。特别是美欧经济衰退使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长明显放慢,其中对欧盟出口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1891.3亿美元,增长11.2%,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随着世界经济形势恶化,它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加深,2008年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1898.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其中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进口749亿美元,下降17.9%,是2000年以来进出口首次同时出现负增长。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更为明显,11月,一般贸易进出口874.4亿美元,下降3.5%,其中出口510.4亿美元,增长4.6%,进口364亿美元,下降13%;加工贸易进出口820.6亿美元,下降16%,其中出口556.6亿美元,下降10.9%,进口264亿美元,下降25.2%。从对主要经济出口看,我国对欧盟、美国出口额持续下降,11月,我国对欧盟出口240亿美元,分别比9月、10月份减少33.7亿美元和22.2亿美元;对美国出口203.6亿美元,分别比9月、10月份减少43.3亿美元和32.9亿美元。由于国内外众多不利因素短期内难以消失,金融市场动荡,市场流动性严重短缺,投资和消费信心遭受重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仍将进一步趋紧。

    ——影响金融市场。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和资本项目管制的放松,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性明显增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可低估。金融危机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受到更多外来因素限制,如金融危机暴发后,大多数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趋松,尽管可以暂时缓解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但中长期通货膨胀压力可能再度上升,而且金融危机通过各种途径传递到国内,使我国货币政策被迫作出相应调整。面对金融危机,我国货币政策由从紧向实施适度宽松转变,直接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按照2008年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各为中央投资项目提供1000亿元配套贷款,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将超过4万亿元,2009年如果不加控制,新增人民币贷款至少要超过4万亿元。从保增长的实际情况出发,金融加大对经济的支持,扩大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门槛、简化办事程序、创新信贷机制,是必须和必然的。但应当看到,由此可能形成局部放贷过度、风险失控的局面,导致新的金融风险,增加未来通货膨胀压力。正因如此,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在《2008年第3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货币政策短期内是保增长,长期则是防通胀。可见,国际经济环境的诸多复杂因素,加大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不仅如此,金融危机还给投资者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重创国内金融市场信心。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消息传来的次日,沪深两市银行板块全线暴跌,其中工商银行跌9.95%,建设银行跌9.94%,中国银行跌9.17%,有多达8家银行股跌停,其表现只能以“惨不忍睹”来形容。金融危机还折射出全球经济放慢的预期,从而产生连锁反应,使投资者信心受挫。2008年12月31日,上证指数收于1820.81点,全年跌幅高达65.39%,排全球跌幅榜第4位。此外,在金融危机中,美国大幅减息、美元持续贬值,造成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涌入,不仅冲击我国金融体系安全,而且造成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缩水,影响国内部分金融机构的业绩。

    ——影响市场价格。受世界经济增速放慢、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调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水平明显降低。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由2008年2月的8.7%高点逐步回落至9月的4.6%,其中食品价格涨幅由2月的23.3%回落到9月的9.7%。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在8月和7月到达顶点后呈现回落态势,9月涨幅分别回落到9.1%和14.0%,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对下游的传导压力减弱。1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4%,环比下降0.8%。1月~11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5.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9%,衣着类价格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7%,居住类价格上涨6.2%;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升2%和4.7%,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4.6和5.3个百分点;全国大中城市一级散装菜籽油、大豆油、生猪出场价、猪肉(精瘦肉)集市平均零售价分别比上月下跌7.1%、8.6%、2.2%和4.8%。虽然我国短期内通货膨胀压力减轻了,但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导致未来引发我国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多,不排除未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出现的可能。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滑,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将政策的重点从抑通胀转向保增长。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条件下,一旦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国际商品价格就可能重拾涨势,加上欧佩克组织限产保价等因素,可能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并再度大幅上涨。随着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金砖四国及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出现趋势性上涨的可能仍然存在。

    ——影响国内就业。世界尤其是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率回落,导致我国出口增速放慢并影响就业,使2008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形势最不乐观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新挑战。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有大批外企和中小企业倒闭、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了关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情况,造成部分人员失业。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2008年1月~9月,我国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进入10月后,就业形势发生了3个变化:一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幅回落。前9个月每个月的平均增幅为9%,10月新增就业的增幅为8%,是最近几年来第一次出现增速回落。二是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第3季度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是多年来在第3季度用工需求的第一次出现下滑。三是企业现有岗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重点监测显示,第3季度监测的企业有一半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而且新增加岗位和流失岗位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目前有一批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况,没有和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但职工确实是在放长假、等订单,或者生产自救,处于隐性失业。   
    2008年12月15日,在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称,2008年中国社科院进行的抽样调查失业率为9.4%。12月12日至1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辽宁考察就业形势时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明年我国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促进就业成为当前政府面临的民生最大考题。据权威部门估算,返乡的农民工大约占外出农民工5%,如果以1.3亿外出农民工的总量计算,2009年大约有650万返乡农民工面临再就业问题。与此同时,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预计,2009年全国还有610万大学毕业生作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要力量进入劳动力市场。在这两个庞大的就业群体之外,还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等。

    ——影响企业经营。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人民币升值、要素供给趋紧和成本增加等压力,不少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实现利润增速大幅回落。1月~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685亿元,同比增长19.4%,比上年同期回落17.6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大类中,3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4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1个行业亏损,其中实现利润最多的5大行业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9.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由上年同期盈利323亿元转为亏损961亿元。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3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8.6点,比2季度回落8.8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1点,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景气指数为147.6点,虽然继续置于景气高位,但比2季度回落15.3点;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5.8点、135.3点、119.6点、143.6点、118.9点、127.0点和119.0点,与2季度相比,除社会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小幅提高外,其他行业均有所回落;与上年同期相比,各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回落明显。大型企业景气指数为143.5点,分别比2季度和上年同期显著回落12.4和23.9点;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18.5点和111.9点,比2季度回落6.8和3.8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2.6和8.9点。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8.1点、131.7点和126.8点,比2季度回落11.7点、6.0点和5.5点;与上年同期比,回落幅度在10点~20点之间。10月全国71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面近60%,电解铝生产企业全部亏损。从动态看,随着经济增速放慢和金融危机的发展与蔓延,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加剧的趋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现象,将会加剧经济增长的下滑,影响经济与社会的稳定。

    三、应对世界经济对我国影响的对策

    面对严峻而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要深刻认识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深化配套改革。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的影响,经济增速回落过快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能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既是对我们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是中央审时度势,把握经济运行全局作出的重要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对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慢的背景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增强信心、稳定预期,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经济增速过慢,就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缓解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下,保增长是重点也是难点。尽管形势严峻,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只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就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各地、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增加主动性和紧迫感,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拉动经济增长。

    ——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使我国面临外需不振、出口下滑局面,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面对外需萎缩的新变化,要充分释放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必须把进一步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根本途径,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切实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我国人口众多,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内市场广阔,需求潜力巨大,特别是30年改革开放打下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国民储蓄率高,金融体系总体稳健,资金供给较充裕,宏观政策调整空间较大。只要坚定信心,措施得当,扩大内需大有作为。扩大内需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并与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加大财政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解除群众后顾之忧,让人们“有钱可花,有钱敢花”,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产能,形成新优势,提高竞争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必须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但我们谋求的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从大局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攻方向。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为此,必须处理好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的关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精心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以推进城镇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使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极;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地区结构,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梯度转移。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要求,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努力创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深化配套改革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十分繁重。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冲击,必须把深化配套改革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大动力,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抓住时机推出有利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改革措施,充分地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加科学有效地实行宏观调控,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可靠的体制机制保证。为此,要按照积极财政政策要求,加大财政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支持力度,推进资源税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适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较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支出,增加与改善民生相关的公共品供给,运用财政补贴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增强群众消费信心与合理预期,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平稳增长;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适度稳定增长,特别是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并密切关注币值的稳定、资产价格的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从而进行政策的相应调整;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长,合理引导资金投向,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加大对农业生产、农村建设、自主创新、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以及教育、医疗和文化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快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起真正体现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有利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贸易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扩大对外开放,把发挥自身优势与充分利用外部条件结合起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走以质取胜、集约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子,积极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国际分工调整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四、结束语

    虽然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是健康的,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增强忧患意识,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积极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变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作者简介】叶青林,江西公路开发总公司森林分公司,助理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综合管理;冷崇总,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价格月刊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价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