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我省啤酒产量一直在40—50万吨之间徘徊,2001年和2002年还分别比上年下降9.96%和2.0%,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全国啤酒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态势形成很大差,重点骨干企业发展速度不快,与省委、省政府关于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三年翻番的要求不相适应。 应该说,我省啤酒行业近几年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靠大联大、资产重组、引进各方面资金和先进经营理念,无论是体制、机制和生产能力均符合加速发展的条件,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我省啤酒产量不升反降呢,经过调研及与重点企业座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我省啤酒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不能发挥规模效益。我省现有啤酒企业近30家,有5~6万吨啤酒产量是由分散在各地的10多家小啤酒厂生产的。2001年全国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的啤酒企业有2家,而我省“亚啤”不到2亿元;国内“青岛啤酒”控股企业已达产量250万吨,“燕京”为180万吨,产量在50—100万吨的企业有5—6家,30—50万吨的企业近10家,国内啤酒制造业近几年呈现出“强者更强”的态势。 二是虽然有关部门在规范啤酒市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低价倾销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我省啤酒消费量约70—80万吨,2002年本省规模以上企业产销量只有40万吨,有30—40万吨的市场被外省品牌和规模以下的小啤酒厂占领。我省周边浙江、福建、广东、安徽省份的啤酒产量均在100万吨以上。大企业凭借其规模、质量、品种差异化和促销方式上体现了竞争优势,小啤酒企业主要凭借当地政府的税收优惠、划地为牢,在低档品种上实行低价竞销。低档品种的价格战还严重误导、扰乱了消费市场。 三是我省一些地方盲目上小啤酒厂的情况特别突出。近两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建设工业园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这对我省经济的整体发展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某些市、县对啤酒制造业的固有规律认识不足,引进了一些小啤酒厂,这些小啤酒厂多数工艺设备简陋,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缺少环保等配套设施,造成环境污染。由于没有市场基础,其生存一靠地方给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干脆包税制;二以 本地销售为主,地方相关部门配合“保护”;三则报表不规范,帐外运转,使税源流失,这使一些小啤酒企业以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 四是有些骨干国有啤酒企业改制、重组工作迟迟定不下来,也影响了我省啤酒行业的发展,如九江啤酒厂与多家大集团洽谈重组未果。 我们认为,当前全国啤酒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强强联合,做大做强,而我省一些啤酒企业规模却向小型化分散发展,结果是大企业不好、小企业难过,这是没有前途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动真格,加强整治。建议成立以省政府领导挂帅的联合整治小组,采取如下几项措施: 一是政策引导。发布《啤酒行业发展导向和布局指南》,以产业政策的形式对我省招商引资、国企改制进程加强指导,我省啤酒生产能力已超过100万多吨,大于消费能力,要求各地市不得再新建啤酒厂。 二是严格税制。重点对小啤酒厂的缴税情况进行检查,任何地方不得随意减免税、挂税、欠税,打好公平竞争的基础,政府通过税收杠杆来扶强扶优。 三是严管质量。在夏季饮料酒销售旺季,要求质量监管部门加强对在省内销售的各品牌啤酒的产品质量抽查,每月一到两次,定期在省报发布质量公告,以引导消费,对两次抽查不合格产品要坚决关停。 四是环保否决。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要坚决关停。 五是联合重组。鼓励各地市采取资源优化组合,以大啤酒厂托管小啤酒厂的形式,建议吉安燕京首先将吉安市范围内的小型啤酒厂实行托管,九江啤酒企业则要尽早解决联合、重组、改制。 六是价格规范。对明显低于成本价销售的省内外啤酒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处罚。
江西省食品工业协会 陈震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