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做大做强需要转变观念

  (2004-05-10)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梅峰近日在贵州省
湄潭县召开的茶叶研讨会上指出,我国茶产业在资源、市场及文化方
面具有相当优势,应加大发展步伐;而且只有转变观念,我国的茶产
业才能做大做强。
  我国地域广阔,茶叶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国有近千个茶叶品牌,
且各有特色。同时,劳动力丰富,茶叶科研也成体系;我国人口13亿,
2003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不到350克,国内市场有待开发。国外进口绿
茶以中国为主,占整个贸易量的80%以上,国际市场前景广阔;我国
茶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积淀长久,茶饮历史延绵千古而不衰,恒久而
弥新。梅峰指出,如何积极调整经营思路,将茶产业做强做大,关键
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三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让中国茶叶走出去,
让更多的消费者、经营者了解中国茶。
  梅峰又指出目前我国茶业发展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生产模式不能与市场经济接轨。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几十
年不变,难以形成生产规模,更无法形成品牌。从目前发展现状看,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农经营与现代茶业的矛盾还将在相当长时
期存在,影响着我国茶业全球化和产业化进程。
  二是经营模式难以形成市场规模。我国茶叶交易仍然是原始的小
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一家一户经营,这种传统而原始的交易方式严重
阻碍了我国茶业发展。茶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要求一定规模的交易市
场来推动。我国茶业原始的交易方式和管理方式,致使我国茶业流通
的规模化和产业化难以实现。
  三是产品质量、标准化程度低。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技术有高有
低,不一致,限制了成批量、高标准的茶产业规模。
  四是茶叶市场良莠不齐,市场不规范,竞争无序突出。混乱的市
场秩序是茶叶品牌“杀手”。一些中小企业不考虑市场和客户的稳定
性,质量等次全标特级,价格虚高,产品包装仿名牌,好品牌也给仿
冒品给砸了。
  梅峰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是要各地政府及相关茶叶部门
转变观念,一方面要从计划经济以产为中心转为以市场为中心,不要
就生产论生产,应研究消费者心理和需要来开拓市场、创造市场。
  其次,要把从过去注重种植面积转到求质量与效益上来。由于生
产工艺简单,产品质量、原料、感观品质等很难保持稳定,难以形成
集团优势,因此应组织专业合作社、协会等部门加大茶叶管理和科研
力度,把加工、技术、销售统一规范,走向市场。
  第三,加大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政策上要给经
营大户扶持,统一品牌进入市场。中国有近千个茶叶品牌,但没有一
个世界级品牌。茶叶企业只有打破部门、地区和经济成分的影响,才
能构建起经济实力强、扩张能力大、能抗击国际大型茶业企业冲击的
“舰队”。茶叶企业应当跳出传统的经营模式与经营理念的束缚,借
鉴现代经营理念,实现茶叶企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企业的成功转化。
  第四,加大市场规范力度。政府和中介组织也要通过建立一些法
规制度和行业的行规、行约等进行监督和约束,并帮助企业做大品牌,
提供服务工作。弃劣扬优,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竞争环境,
使知名品牌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