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食品工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2002年江西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128. 64亿元,比1995年增长36.1%、比2000年增长30.95%,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销售收入11.25%;实现工业增加值49.9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总额的13.76%;实现利税27.7亿元,比1995年增长2.08倍、比2000年增长26.7%,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25.3%;人均实现利税3.93万元,是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实现利税的3.45倍;至2002年底,全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6. 4亿元、净值46.73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4%和5.54%;全行业负债率69.3%;拥有大中型企业44个,其中大一型企业1个,大二型企业10个,中一型企业5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2个,其中超3亿元企业6个。 江西食品工业中各大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2002年) 销售收入(亿元) 利税总额(亿元) 食品加工业 57.23 0.95 烟草加工业 41.01 22.32 饮料制造业 17.57 3.28 食品制造业 11.19 0.94 采盐业 1.64 0.22
江西省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2002年) 产量(万吨) 机制糖 1.99 大米 995.5 卷烟 55.95万箱 面粉 7.07 植物油 10.1 白酒 9.27 啤酒 40.6 罐头 2.01 乳制品(含液体乳) 20 鲜冻畜肉 4.95 软饮料(含瓶装饮用水) 21.55 方便主食品 0.52 水产品加工 0.3 (二)食品工业发展特点 1、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据统计显示,“九五”其间全省食品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6.9%,利税总额年均增长14.9%,“十五”前三年,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利税增长18.5%。 2、食品企业在做大做强方面取得进展。南昌卷烟厂在1995年利税总额只有2.15亿元,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26.4亿元,实现利税17.34亿元,在全国同行业中的排位由1995年的第29位上升至2002年的第12位,并跻身于全国食品行业第28强。江西四特集团在原先强势发展的基础上,各项经济指标连年创新高,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3.73亿元,实现利税1.07亿元,已跻身于全国同行业前10名左右。江西煌上煌集团有限公司经过从1993年至2002年的十年发展,已由一个小家庭作坊发展成为今天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全省最大的肉禽食品加工企业。 3、招商引资取得可喜成绩。一是招商规模逐渐加大。自九五以来,全省食品工业招商引资超亿元的项目共有15项,共引进合同外资24.05亿元人民币。2002年全行业实际引资近1亿美元,投产项目48个,较2002年增长了3.5倍,是九五其间平均数的6.7倍。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江西,如台湾统一企业在南昌投资2980万美元,建设方便面和饮料生产线,成为我省食品行业外商投资最大项目;南京雨润、北京汇源、杭州娃哈哈、旺旺集团、光明乳业等,这些项目的引进,对我省食品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至2002年底全省已有15家食品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2家企业通过全国饮品环境质量认证;有35个食品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年均开发新产品项目达50项左右。 5、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我省食品工业一方面立足三高农业、特色农业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食品、绿色食品等,形成了一批龙头产品;另一方面龙头产品又带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到2002年至,全省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食品)7家。建立各种基地100多个,种养面积100多万亩,带动农户80多万户。 (三)存在的问题 江西食品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少。 1、家底薄、基础差、装备落后,妨碍了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我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户均固定资产为1344。27万元,仅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2%,虽然前些年对食品工业有些投入,但数量少、渠道分散,各地重复低水平建设情况多,无法集中人力财力扶持强势企业,造成我省食品工业粗加工多、精加工少,一般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客观上很难培育出在国内外形成较大优势的企业和产品。 2、行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比例偏低,是制约江西食品工业发展的瓶颈。粗加工的食品加工占全省食品工业总销售收入44.5%,但其利税仅占3.4%,而属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只占全省食品工业总销售收入22.3%。 3、食品工业与农业关联度低,未形成科学的产业链。表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以及规模化、区域化和良种化的农产品基地不多,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整合,没有转化成商品优势。在原材料供应、加工、流通等渠道中未形成科学的产业链。 二、 江西食品工业的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 1、省委、省政府关于“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方针为食品工业的大发展带来了机遇;沿海产业梯度转移为我省食品行业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涌入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 2、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江西是农业大省,发展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渔业的优势和潜在优势非常明显,并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只要在结构调整、品种改良、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等方面加以努力,农业大省一定能变成食品工业原料大省。 3、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有了一批核心企业。汪氏蜜蜂园现已是全国最大的蜂业产品产销一体化企业,2002年销售收入近2亿元,正着手把南昌打造成中国的“蜜都”;德兴异VC钠有限公司的食品添加剂产品不仅在全国产量最大,也是全球主力生产企业之一;昌顺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64亿元,产品已进入国际大型连锁超市;阳光乳业公司励精图治、强势挺进,2002年销售收入比前一年增长31.7%。正是这些骨干企业的发展,挺起了江西食品工业的脊梁,也为未来的发展起了主力作用。 4、食品产业属于投入少、产出高的行业。据统计,从建国至2000年50年间,我省食品工业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总投入仅为62.57亿元,只占同期江西工业总投入的6%,而食品工业所实现的产值50年累计有2100多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 三、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战略,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提高食品工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为目标。深化改革,加快食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食品工业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结构调整力度,努力保持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 基本思路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食品工业必须坚持以下发展思路。 ——加快发展提供财税重要来源的烟酒工业,按照扶优限劣的原则,主要扩大名烟、名酒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 ——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努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省外、境外企业来赣投资兴业。 ——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食品工业、发展方便食品、营养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 ——扶优扶强,着力培植主业突出,有一定竞争力的食品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产联结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5年之内建成5—10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或企业集团。 ——加快食品工业特色工业园的建设。集中优势产业群体,5年内建成五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工业园区。 ——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转变体制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通过国有产权流动与重组,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二是放手发展民营企业,对具有一定规模,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民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三)发展目标 至2007年,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达15%以上,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产值、利税总额在全国同行业的排位分别由2002年的21位和17位上升至19位和15位,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要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总体目标和主要行业预期目标如下: 指标名称 单位 2002年 2007年 平均增长(%) 备注 销售收入(全部) 亿元 200 400 14.9 销售收入(规模以上) 亿元 128.6 300 18.5 税利总额(规模以上) 亿元 27.7 60 16.7 饮料酒(销售收入) 亿元 13.35 40 24.5 软饮料(销售收入) 亿元 7.5 40 39.8 卷 烟(销售收入) 亿元 41 80 14.3 肉禽加工(销售收入) 亿元 6.64 20 24.7 粮油加工(销售收入) 亿元 21.55 40 13.2 乳品加工(销售收入) 亿元 3.11 15 36.98 食品添加剂(销售收入) 亿元 2 5 20.1 蜂产品加工(销售收入) 亿元 1.2 5 33.0 四、政策措施 (一)关于加大投入方面 1、要握紧拳头,集中有限财力,增加对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每年省财政应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专项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捆绑滚动使用,以支持食品工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不断开拓市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全省各市、县应参照省里做法,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本市县的食品龙头企业。 2、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资金,省预算内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水利基金等各项资金投入都应围绕食品工业的上游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倾斜,建设好食品工业的原料基地,特别是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原料基地。 3、省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资金及“科技三项经费”等资金的投入,要向食品工业原料基地建设倾斜,支持农业产业化相关科技项目和龙头企业; 4、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每年应安排20%以上比例扶持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 5、对龙头食品企业申报国家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项目,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和技改贴息项目,有关部门应优先推荐上报。 (二) 关于财税及其他方面的政策 1、要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税收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政策、法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可供实际操作的相关政策、规定,并形成文件,直接下发至相关部门与企业,对符合条件的从事高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及技术转让的项目给予所得税收“免三减五”的优惠,对相关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加工、流动服务行业也应给予税费优惠。 2、对企业采用或创新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而使企业增收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在5年内实行全额返还企业,以鼓励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3、对于农户直接为食品企业提供原料或从事食品加工应减免行政性收费和特产税,对下岗失业人员或社会力量兴办食品企业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和减免税费优惠。 4、对在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和开拓市场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实行每二年评审一次,由政府颁布并予重奖。 5、抓好食品工业园区建设。要对入园的企业尽可能地简化手续,实行登记备案制,相关的管理与配套服务要完善,征税与收费给予优惠,并保持其政策的连续性。 (三)要求政府部门协调和实施责任制方面的问题 1、食品工业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域,关联度较大的行业,发展支柱产业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与合作,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部门来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服务。当前我省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管理体制格局与小而散,优势不优的现状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如绿色食品管理归属农垦部门,有机食品管理归属于环保部门,有关农业产业化方面又分属于农业厅、农办等部门。为此,我们建议调整并强化原先设置的江西省食品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一名领导具体抓,省计委、经贸委、农业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组成,日常工作由省食品工业办公室负责。逐步理顺各种关系,对发展食品工业发展的规划、布局、重大项目审调,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立项与推介,产业发展调研与政策制定等方面,由食品工业办公室实行统一筹划运作,建立重大项目与决策的联合会议报告制度与审批制度。 2、对重点发展产业、产品、技术创新等方面,实行企业或部门负责制,职责任务明确、奖罚分明;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实行年度动态考核并与责任人确立标的与责任范围。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与个人。 3、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是与食品工业发展最密切的方面。互为关联助动,拟由食品工业发展领导小组与省农办共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信息互联,决策统一,运作互动的机制。 4、有关扶持发展加大投入、税费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实施,建议逐项逐级分解落实,并也一并列入各级相关部门的责任考核制中。 5、扶持与培育建设好我省食品专业市场。采用政府牵头,市场运作、政策优惠,逐步形成产品、技术、原辅材料供应与技术装备等方面,配套齐全,品种多样、规范集中、辐射面广的我省食品工业集散中心。 6、在现有省食品工业协会的基础上筹组成立江西省食品行业联合会,做好行业的中介服务工作。将原分属于其它有关部门的专业协会,如酿酒、啤酒、茶叶、肉制品、调味品、焙烤食品、罐头、制糖等等统统归总于联合会之中,既充分发挥各专业协会的专业化优势,又协调与全省食品工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整体优势。 (四)关于关键技术和创新体系建设方面 1、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我省农产品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业水平。要大力推广农产品采后保鲜、保藏技术;大力推广现代生物技术、膜分离、挤压膨化、调理速冻、超微粉碎、微胶囊、无菌包装、现代食品添加剂应用、智能化数字化控制等加工、制造技术;大力推广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清洁、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 对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企业给予奖励,对食品行业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共性课题研究有重大突破的科研院校所给予奖励。 2、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加快食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使企业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和消化吸收外来成果的能力明显增强。近期,主要扶持森林食品、生态食品、米制食品、特型酒等门类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典型企业给予奖励。 (2)加快食品行业技术中心建设。以省食品工业协会牵头,在目前以江西中德食品工程中心为主体的“江西省食品行业技术中心”基础上,联合南昌大学食品学院、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系、中德联合研究院等骨干力量,并综合省内各科研、测试、中试能力,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协作攻关,为食品行业服好务,建成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工业研发基地。 (3)加快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引进与攻关协作 。鼓励企业与省内外有关科研院校的联姻,以加快食品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换代。应制订相关的鼓励政策,关对重大项目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和税费方面的优惠。 (五)加快完善食品工业信息网络 按照省政府(1998)13号文件要求,省食品工业办公室(省食品工业协会)已经筹建了“江西食品网”(www.jxfood.org),现已初具规模并正式开通为行业服务。为进一步提高“江西食品网”的可读性、知识性及信息灵通性能,提高知名度。希望省政府能够给予经费资助,要求每年拨给30-50万元,以用予网站维护建设和完善。 (六)加大对食品工业招商引资工作的扶持力度 在运用积极的财政、税收、信贷政策对招商引资工作给予支持的基础上,要制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更进一步的优惠政策,加大优惠政策向食品工业招商引资工作的倾斜度。 1、积极扶持对立足我省资源利用、行业关联度大的食品项目,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上市经营。 2、对食品工业的招商项目,在税收上实行“减二免三”的政策,即增值税在项目投产的前二年,按一定的比例先征后返还,企业所得税免征三年。 3、对投资于我省农副产品加工的项目,就地取材,主要市场在省外的,可参照出口退税政策,按实际外销额给予一定比例的退税。 (七)扶优限劣,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我省白酒、啤酒生产能力已经大大超过本省市场的消费能力,目前主要问题是小厂太多,其工艺设备简陋,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又没有必要的环境保护设施,小厂的生存主要依靠逃避税收和低价倾销,严重扰乱了市场,又污染了环境,同时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国家财税又遭受损失,重点企业也难于做大做强。要求省政府采取必要措施,组成联合整治领导小组,下大力气进行整治,以利于我省重点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八)继续深化国有食品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除烟草等少数企业外,近几年,我省食品企业深化改革已取得较大进展,民营食品企业已成为我省食品市场竞争的主体。目前,要充分发挥民营食品企业在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鼓励和引导民营食品企业健康发展,并在投融资、税收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扶持措施,为民营食品企业创造宽松、合理、平等的竞争环境。 (九)关于培养企业家、引进人才等方面。 1、加强食品企业家和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有关院校和单位要巩固和加强已开设的食品学科和专业,合理开办新的科系和专业,进一步实施意向培养制度。要通过自学、培训、函授、定向招生等方式,提高在职人员的技术和素质。要特别注重对食品企业家的培训,要提高食品企业家综合才能与素质。 2、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特别是紧缺人才和关键人才的引进。要为引进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在资金上制定扶持措施。 (十)关于加强营养食品方面 1、卫生、教育、食品等部门应共同努力,加强营养食品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应从小抓起,要制定教育计划。 2、科研、食品等部门要加强营养食品的研究和指导工作。食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应与居民营养水平的提高密切结合。 2003年6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