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趋向与前景

  (2004-02-15)
    一、居民消费与市场需求
    食品消费,既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生理需要,又是一种经济行为。
  当今世界,如何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及时、充分地获得营养丰富、
安全卫生的食品,已成为首要的人权。因此,食品生产与保障状况是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我国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居民食品消费与市场需求将出现以下六大变化:
  一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将由生存需要逐步扩展
到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从而由过去单纯满足“饱腹”来“养活”自
己的观念转向营养、保健与美食的享受。
  二是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预计到2015年
~2020年城、乡居民的这一系数将由2002年的37%和47%分别降至30
%和35%以下。食品消费将由单纯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特别是对
工业制成品、半成品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从而为食品工业提供更广
阔的市场。目前我国加工食品占居民饮食消费的比重大约为25%,如
增至50%,将有可能使全国食品总产值在目前万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
以上,达2万多亿元的规模。
  三是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特别是妇女用
于家中做饭的时间日益缩短,在外就餐的消费支出不断提高,从而有
力推动餐饮业的发展与加工食品市场的拓展。2002年,全国餐饮业销
售收入为5092亿元,1998年以来以年平均15%的速度在增长,预计20
10年可望突破万亿元,呈现出餐饮业与食品工业比翼齐飞的态势。
  四是随着农民经济状况的改善,农村在加工食品中的地位与作用
将不断加大,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按2002年主要食品消费量计,农
村居民总消费量达2.57亿吨,其中大多为非工业加工食品。从发达
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看,农民销售农产品、再从市场上购买加工食品
的物流态势是一必然趋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潜在的市场,并及
早抓好食品工业基地建设的布局。
  五是随着国际经济交流与贸易往来的扩大,加工食品的进出口额
将继续增长,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
经验、实现国际食品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2002年,全国食品工
业出口额为155.1亿美元,进口额为9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
.9%和6.5%,其中有些产品已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领先地位,这种
有利格局应当巩固和扩大。昔日我国台湾依托罐头等食品工业来扩大
国际市场、推动经济全面振兴的做法,是值得研究的。
  六是随着素质教育和公众营养事业的开展,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
专项营养干预计划已在国内外扩大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实行学校供
餐计划的国家约有47个,开展学生奶计划的国家共62个。以美国为例,
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实施学校供餐计划,至今包括午餐、早餐、牛
奶等6项计划,每日供应中小学生人数达3500万人以上。再如日本,
从1947年起坚持全面推行学生午餐,共有1250万中小学生受益。这种
做法,不仅显著改善了学生的营养与健康,提高了人才素质,而且有
力拉动了内需,促进了食品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许多地
方先后推广了学生营养餐、学生奶与豆奶等计划,取得良好效果,受
到师生、家长与社会的关注与欢迎。这些来之不易的进展应当巩固提
高,加强规范管理,确保安全优质,既要严防中毒事件发生,也不可
因噎废食。
  根据以上所述,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食品工业不仅是关系到
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朝阳产业,而且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
产业,在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带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
用,并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势头,2002年总产值
达10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目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抓住机遇,采取应对措施:
  首先,食品工业的生产力不强。2002年人均食品工业产值仅839元
(100美元),而美国早在1979年已达1085美元,日本1980年为1035
美元。再从总量看,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约1300亿美元,不足世界食
品工业总产值的5%,这说明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对此,国家要把食品工业作为一大基础产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并
抓好产业布局与长远规划等宏观管理,力争再用30~40年的时间建成
较为发达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当前,我们要在已有成就基础上,以
市场为导向,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合理配置资源,进行组织创新
与技术创新,大幅度提高生产水平,把企业做大做强。与此同时,还
要推行我国传统食品的工业化,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加强对中小企业
的技术改造,使之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以大豆食品为
例,随着科研与开发的深入,新兴大豆食品和功能食品不断涌现,大
豆异黄酮、脂质体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产品已
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了大豆食品新领域的开拓。
  其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2002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中,食品加
工业占44.3%,食品制造业占18.3%,饮料制造业占18.5%,烟
草加工业占18.9%。其中加工业所占比重接近2/3。而制造业仅占1/3
强。从利润构成看,烟草加工业所占比重高达40%,而食品与饮料制
造业合计占38%。当今世界,现代食品工业的一个主要方向是食品制
造业迅速发展,应用高新技术,将多种配料和营养素按照一定配方在
工厂中制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产品。我们要在
发展食品加工业的同时,不断提高食品制造业的比重,以优化产业结
构。按照改善居民营养、吃出健康的要求,考虑到全国烟民特别是青
少年吸烟人数迅速增长的状况,今后烟草加工业应不再列入食品工业
统计范畴,同时对食品工业的分类加以充实与完善,以利于行业规范
管理。
  第三,加工食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总的看来,目前加工食品虽
有较大发展,但其品种、质量、安全性及加工深度等方面远不能适应
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大宗食品加工相对滞后。发达国家
通过工业化生产的主食品大多占70%以上,而我国米、面大多为粗加
工,用于加工成工业食品的粮食比重只占总产量的大约8%。在肉类
方面,发达国家的加工产品一般占肉类初级产品总产量的30%~40%,
而我国仅占3%左右。由于蔬菜、水果贮藏保鲜与加工落后,以致每
年造成20%~30%以上的腐坏,使数以千万吨计的产品损失。对此,
应当把亿万家庭一日三餐的主要食品加工作为今后食品工业的“重中
之重”,这不仅关系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而且还拥有庞大的消费
群体和广阔的市场。近年来各种方便食品、奶制品等之所以迅速增长,
其原因就在这里。在粮食加工方面,既要发展我国传统食品的工业化
生产,提供更多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又要汲取西餐的长处,为我所用,
走中西结合之路。
  三、食品工业与农业同步协调发展
  农业与食品工业是唇齿相依、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两大关联产
业,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随着经济的成长,走向有
机结合与融合的趋势日益加强。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位于上游的农业,
按照加工食品的需求,向位于中游的食品工业提供用于加工制造的原
料,通过现代化工厂,生产出工业制造品、半成品,再经过下游的食
品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供应给广大的消费者。从这一流程看,上游
的农业是提供食品原料的产业,即食料产业或基础原料产业。位于中
游的食品工业不是农业的简单延伸和扩展,而是通过工业加工使产品
性能、形态和经济价值产生质的变化和升华,从而形成中间小、两头
大的“空竹”型现代食物体系,这种体系以现代食品工业为轴心,运
转越快,则带动位于两端的食料产业和食品市场的作用越大,符合现
代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加强食品工业的地位与作用。因此,
农业与食品工业必须同步协调发展,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里列举几个事例来说明今后发展趋向。
  其一,建立加工用的专用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与食品工业协调发
展的重要关键和必然趋势。美国的水果、蔬菜分为鲜食和加工两大类,
并分别建立专业化的原料基地,如加利福尼亚的苹果、番茄和佛罗里
达州的柑橘基地等,从而促进水果、蔬菜加工业的发展和加工产品市
场的拓展。1997年美国人均消费加工柑橘45.1公斤、蔬菜104.5公
斤,分别比鲜食高出2.5倍和24.1%。我国农业部制定的《优势农
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已把加工专用的农产品列入其
中。这是推动农业与食品工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和进展。
  其二,采取“加工企业+农户”的模式,实行城乡互利、工农协
调发展。如石家庄三鹿集团长期以来,坚持城乡一体化战略,实行“奶
牛下乡、鲜奶进城”的互利原则,以乳品加工为重点,不断创新,现已
发展成为全国三大乳业集团之一,2002年营业收入达30.7亿元。其奶
牛饲养扩大到5个省的65个县(市),日产鲜奶达2000多吨,带动3万
多户农民增加了收入,发挥了“城里多饮一杯奶,农村致富一家人”
的作用,从而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其三,把食品工业发展与地域经济振兴相结合。山东省在农业发
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龙头食品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蔬菜、
粮食、肉类、油脂、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形成了以200多家超
亿元龙头企业为骨干的食品工业体系,而且同全省58%的农民建立了
经济联系,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大支柱。山东省正在由农业大省转
变为食品大省的实践,充分说明实现农业现代化,振兴地域经济,也
必须大力发展食品工业。
  四、食品工业与营养改善
  食品是提供人体所需营养素的载体,而营养素是人类赖以维持生
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营养功能是食品的基本功能之一,食品工
业的发展必须以现代营养科学作指导。正如一位国际食品权威人士所
描述的那样:食品与营养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
部分。
  在实践全面小康过程中,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增强,“饮食讲营
养、吃饭保健康”已引起越来越多居民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食品
工业要把握两个发展方向:
  一要以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为宗旨,进行加工原料的选择和食品
的工业生产,合理组配宏量与微量元素,使产品具有更好的营养价值
和更强的竞争力。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人群的营养
需要,研制具有不同营养作用的食品,以适应食品多样化、专一化和
个体化的发展要求。为此,要把营养成分作为食品标准的一项内容,
并在标签上标明主要营养素含量,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增强企业
的信誉度,规范市场管理。对于保健食品、特殊人群专用食品,这一
内容更加重要。
  二要进一步发展营养强化食品。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食品都不可
能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全部营养素。为了达到膳食平衡、营养全面,在
提倡食物多样、合理搭配的同时,要对食品进行强化。早在20世纪40
年代,美国就先后对面粉、玉米粉、糊状食品进行了强化,50年代又
对面包、大米进行了强化。至今,约有25%的食品强化了铁,同样比
例的奶制品强化了维生素A,即食早餐谷物食品几乎全部都进行了营
养强化。近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倡导面粉、
酱油等食品强化铁,并开始供应市场。随着营养强化食品生产的发展
和学生营养餐等行动计划的发展,以营养功能显著、保健作用较强为
特点的营养产业必将发展壮大,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一大部类。
  五、食品工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这一战略考虑,今后食品工业发展方向应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环境污染问题。有些食品工业部门和餐饮业在满足人们饮食
需求的同时,其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液、废气和残渣如不妥善处理,
也会给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污染和危害,这是必须加以治理的。
  二是能源消耗问题。各国经验表明,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
其能源消耗日益增大,特别是冷冻食品生产的扩大与冷链系统的建立
以及电动设备的运用,都耗费大量能源。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用于食品的耗能量必将大增。
作为个能源紧缺国家,我们应尽早关注这一问题,并探索食品工业节
能的途径。
  三是水耗问题。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国家,目前全国水资源总量
为28255亿平方米,人均只有2198立方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随着农业、工业与生活用水的增长,缺水已成为某些城市和地区的一
大瓶颈。预计未来农业缺水将成为一大危机,而某些食品工业的耗水
量也相当大,有可能制约今后的发展,从现在起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
对策。
  至于食品工业的废弃物(含包装)和餐饮业的残羹,其数量很大,
既是废物,又是一大资源,应变废为宝,扩大综合利用,进行综合治
理。
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原副主任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