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啤酒”能否在糖酒会上杀出重围?

  (2005-02-21)
    
长期以来,高档啤酒在糖酒会招商时一直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因此高档啤酒的招商要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就必须打破旧有的招商模式和运作机制,厂商双方与供需双方在“嫁”、“娶”上必须寻找一个最佳利益的契入点和平衡点:一个是如何“嫁”得放心,一个是如何“娶”得高兴。

 
2005年3月全国糖酒会召开在即,啤酒厂商如何重新聚首、再续姻缘、共闯商机,杀出一条血路来? 

我国高档啤酒市场布局与渠道分布 
                      
中国的啤酒市场是巨大的,而对高档啤酒(售价在5元以上)而言,全国各地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有的品牌在几个城市内集中度很高;有的品牌虽在全国销售,但市场占有率却并不高。高档啤酒主要集中于发达城市,而且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高档啤酒市场容量十分有限,只占不到10%,而在这不大的市场中却集中了众多的啤酒业巨头。目前我国啤酒高端空间大部分被洋啤所瓜分,洋啤占据75%以上的高档市场,使高端空间挤上加挤,十分狭窄。 

目前我国啤酒品牌多达1500多个,但除青岛、燕京、珠江、金星、哈尔滨、雪花等名牌外,大多数的品牌都是1.5-2.8元低档或中低区域品牌,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较低。我国啤酒市场竞争集中于低档产品,广告战、促销战、价格战、终端战,风起云涌,愈演愈烈,导致我国啤酒行业平均利润十分低下,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相当薄弱。因此拓展高档市场成了我国啤酒企业未来增强竞争力、寻求新增利基的必然选择。在国内市场的高档洋啤主要有百威、喜力、科罗娜、蓝带、生力、嘉士伯、三得利、朝日等,其中百威、喜力、嘉士伯又占了大头,百威年销量已有10万吨。无论是洋啤还是高档国啤,其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酒吧、迪厅、宾馆、酒店、夜总会等娱乐场所和大卖场等零售终端。 

高档啤酒有两种,一种是瓶装,一种听装。瓶装有325ml、355ml、410ml、620ml、640ml等几种包装,出现了日益时尚、鲜丽、独具匠心、引领潮流的小瓶装消费倾向与容量越小价位越高的市场趋势。 

跳出酒商找商,高档啤酒成功突围 

许多啤酒企业对高档啤酒产品从质量到包装,都达到了与国际高档啤酒不相上下的档次,但相应的市场营销、招商模式仍然是老一套,不适合运作高档啤酒产品。譬如销售方式仍然是大批发大流通式,招商时仍然热衷于大批发商的关系营销,制造商——总代理——总经销商——各级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的招商层级模式一成不变,没有认真研究高档啤酒产品与普通啤酒产品在销售方式、市场需求上有何不同,需要运用那些资源,通过什么不同方式去配置。对于此类的问题,如果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就会造成资源结构、营销模式的不合理,或缺少、或过剩、或流失、或闲置,使高档啤酒招商陷入招商难招好商更难、越走越窄的境地。所以,高档啤酒的招商运作不像普通啤酒那样易于操作,特别是缺乏雄厚资本和规模实力的国内啤酒制造商决不能照搬百威、喜力的营销模式,必须摒弃以往只注重招收单一性质酒类批销代理商的传统做法,跳出酒商找商,寻找另类经销商,对招商合作的对象、范畴及其属类进行较大转变、调整、优化,寻求在糖酒会招商中新的重大突破。 

以现代大型连锁零售商为重点招商对象,藉此打入全国各个重点城市的零售终端。以现代大型连锁零售商为重点招商对象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合作形式是开发成专供(超市)高档啤酒。比如张裕、新天就与沃尔玛结成战略联盟。 

以酒类生产企业为重点招商对象,实行互补营销。互补营销的做法是采取渠道互补法,与全国著名或当地大型白酒或葡萄酒企业合作,分享销售网络,寻求共建品牌、建立伙伴战略关系,利用对方网络把各自产品打入各自无法达到的区域,加大加快高档啤酒铺货率与覆盖率。 

以邮政系统为重点招商对象,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走出一条邮企联姻的新路子。2003年改制后,大型企业河南赊店酒业对营销体制与招商模式进行了重大创新。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河南邮政物流共销售赊店老酒170万箱,创造了白酒市场上一个双赢的销售奇迹。这对高档啤酒招商是个良好启示。 

以现代化旅游(餐饮)集团企业或旅游协会为重点招商对象,藉此打入其旗下全国或(当地)各个主要宾馆、酒店、机场、车站及风景点。 

当然如何要约这些另类经销商,这需要制造商在糖酒会场内外下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