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7月全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04-09-16)
    在党中央十六大三中全会政策方针指引下,全国人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200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9%。全国财政收入超过一万亿元,达到16810亿元。全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与全国经济形势走势一致,表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现将2004年1-7月,全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通报如下。 
一、全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食品工业经济的良好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整个国民经济增速的提升。据统计,2004年1-7月,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20108家,总资产13277.8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698.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62 %,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近十分之一强,为国家贡献近15%的利税总额,发挥了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作用。
  食品工业产销同步增长。2004年1-7月,食品工业销售收入8383.13亿元,同比增长28.32%,前七个月平均增长速度均在二成以上。
  食品进出口大幅增长。今年1-7月全国食品进出口金额出现较高增长。全国食品进出口金额222.94亿美元,其中出口金额107.57亿美元,进口金额115.37亿美元,贸易逆差额在上月基础上扩大到7.79亿美元
  主要食品产品产销稳定、增长适度。2004年1-7月主要食品产量稳定增长,特别是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人们一日三餐营养合理需求的产品大幅增长。如:食用植物油、营养保健食品、肉类加工食品、蔬菜水果加工食品产量增幅均超过四成;液体乳、乳制品、果汁饮料、冷冻饮品产量增幅均超过三成;软饮料、瓶装水、糕点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了二成左右。
  食品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2004年1-7月全国食品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35.63亿元,新增利润额137.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53%。实现利税总额1601.09亿元,增长24.07%。全国食品工业行业亏损面23.91%,比上年同期减少1.41个百分点。在食品工业4个大类、24个中类和64个小类中,实现扭亏的有一个中类行业(制糖业),一个小类行业(糕点、面包制造),新增利润额最高的行业是:卷烟制造、酒的制造、制糖、软饮料制造、水产品加工等行业。
  食品市场稳步发展。今年上半年对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即:批发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的贸易企业)的食品销售额统计,食品销售额达6014.20亿元,其中食品批发4893.20亿元,增长14.80%,食品零售1121.00亿元,增长18.70%。由于我国流通领域迅猛发展,各种形式的连锁店快速增加,有效促进了食品工业的持续增长。
  食品消费价格涨幅逐月上扬。2004年6月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为114.0,比上月上升2.2;1-6月食品消费价格指数109.5,其中粮食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最高,达到126.7,拉动了食品价格上涨。2004年6月,农副产品购进价格指数117.3(即2004年6月农副产品资料比2003年6月增长17.3%),食品原辅料的上涨造成食品产品成本加大,利润空间减少,对食品企业形成极大压力。(附表:2004年1-7月食品消费价格指数)。

         食品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同月=10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108.0 105.6 107.9 110.2 111.8 114.0 114.6  

       食品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同期=100)
    1-2月 1-3月 1-4月 1-5月 1-6月 1-7月 
    106.8 107.1 107.9 108.6 109.5 110.2 

二、食品工业重点行业的运行情况及分析
  由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扶持和国内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食品行业重点行业发展各具特点。
  重点食品行业:重点食品行业是指市场消费容量在500亿元以上的食品行业,主要有食用植物油加工(产品销售收入920.71亿元)、屠宰及肉类加工(810.05亿元)、酒的加工(772.79亿元)、软饮料(562.09亿元)、水产品(540.24亿元)等行业,以上几个食品重点行业均是满足人民日常饮食消费的基础行业,市场容量和需求潜力巨大。
  市场规模快速成长的食品行业:主要有畜禽屠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34%)、营养、保健食品制造(44.56%)、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43.51%)、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42.31%)、食用植物油加工(41.75%)、屠宰及肉类加工(40.22%),以上行业受消费需求增长的拉动,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幅度分别超过四成。
  经济效益高速增长的食品行业:主要有鱼糜制品及水产品干腌制加工、蜜饯制作、精制茶加工、其他罐头食品制造、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营养、保健食品制造、米、面制品制造、畜禽屠宰、谷物磨制、烟叶复烤业等行业利润总额增长幅度超过70%;另外今年以来制糖业及糕点、面包制造业扭亏为盈,增长速度较快。
  经济效益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精制茶加工、营养保健食品制造、糕点面包、罐头食品等主要受去年“非典”及市场疲软等因素困扰,利润水平较低,分别为:0.03亿元和0.15亿元,今年同期市场需求增长,行业运行良好,实现利润提高,相对于上年较低的基数,这些行业利润总额表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二是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业,是食品工业的基础生产原辅料,在食品多个行业中使用。我国淀粉厂多,生产能力高,市场竞争激烈,今年长期以来,一直是买方市场,企业为了推销产品,纷纷降价,利润空间减少。而今年起,我国食品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对原辅材料需求旺盛,致使淀粉业销售良好,利润提高。又由于行业内严格自律,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增加0.59个百分点,产成品资金占用率下降1.66个百分点,对行业利润起到促进作用。三是今年粮食价格大幅度增长,成为拉动食品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粮食价格的上涨对米面制品制造、谷物磨制业有直接的影响,行业利润水平全面提升。
  投入产出水平较高的食品行业:今年1-7月,卷烟制造、茶饮料及其他软饮料制造、营养、保健食品制造、固体饮料制造、碳酸饮料制造、葡萄酒制造、白酒制造、啤酒制造、糖果、巧克力制造、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以上行业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在食品工业中处于较高水平,人力、能源等中间消耗较低,呈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水平。
  投入产出水平是以总资产贡献率及成本费用利润率两项指标作衡量,标准为总资产贡献率10%以上,成本费用利润率9%以上。由于烟草加工、酒的制造、软饮料制造业利税水平一直较高,相对于投入资产总额的比率较高(2004年1-7月以上三个行业总资产贡献率分别达到61.72%、15.56%、14.79%),成本费用利润率9%以上,因此相对于企业资产水平,净产出水平较高;其次,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消费观念更新,对营养、健康、时尚的产品需求增长,液体乳及糖果行业符合人们生活消费需求的特征,产销量大幅增加,成本费用降低,投入产出率随之提高。加之这些行业外资企业进入程度高,生产设备水平提高,企业管理严格,使得中间环节消耗降低,处于良性循环,提高了企业投入产出水平。


三、分地区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我国食品工业区域经济各具优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食品工业经济模式、发展规模、产业优势各具特点。
  东部地区:2004年1-7月东部地区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0958家,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966.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27%,占全国食品工业比重:59.24%;实现利税754.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4%,占全国食品工业利税比重:47%;其主要特征:城市生产基础好。优于中部、西部地区。生产设施、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基础好于其他地区。 生产规模大。大型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市场份额高,企业竞争力强。食品各行业均衡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东部各沿海城市,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起,首先与外资联合,在生产设备水平、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等方面得到提高,加快发展。沿海的地理环境,信息发达,也为产品进出口提供便利,促进行业发展。
  中部地区:规模以上食品企业5483家,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822.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04%,占全国食品工业比重:21.74%;实现利税350.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83%,占全国食品工业利税比重:21%;主要特征:中部地区是我国农副食品的重要产地。如河南省是我国粮食、肉类产量大省,有大量的同等类型生产企业,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业水平低于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规模以上食品企业3667家,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594.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66%,占全国食品工业比重:19.02%;实现利税4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84%,占全国食品工业利税比重:30%;主要特征:产品结构欠合理,大型酒厂、烟厂占当地食品产值比重过大,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水平相对落后。
  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产品销售收入比值:1:1.14:3.11;

  西部:中部:东部地区资产规模比例: 1:0.88:2.12;

  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利润总额比值: 1:0.62:1.94;

  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利税总额比值: 1:0.71:1.52;

  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业人员比值: 1:1.40:2.81;

  今年1-7月全国完成产品销售收入前10个省市分别是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河南省、浙江省、四川省、云南省、河北省、上海市、福建省,这10个地区共计实现食品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725.68亿元,占全国食品工业比重68.30%。

四、食品工业经济运行良好的主要原因
  食品工业门类繁多,与人民生活联系密切,行业发展前景良好,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宏观产业政策支持食品工业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目前我国粮食、油料、豆类、肉类、蛋类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位,但加工程度不高,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过低,只有通过发展食品工业,才能使农业保持良好发展趋势。因此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制订了大力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农产品转化等一系列农业产业化政策,在资金、税收、减负等方面给予了多项扶持,有力地推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食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趋向合理,适应市场需求。食品产品结构在多年调整的基础上,呈现出趋向合理,适应市场需求的趋势。一是食品工业各行业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在满足大众食品市场需求的同时,食品企业更加理性地开发营养、安全和方便的系列食品,使进入老百姓一日三餐的工业食品大幅增加,今年1-7月,食用植物油、肉制品、乳制品、水产品、果蔬制品等食品产量增幅均超过四成。二是由于中央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政策扶持,农业龙头食品企业得到发展壮大,大量的农产品得到深度加工,今年前7个月,果蔬制品、畜禽蛋制品、主食米面方便食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食品等,极大地丰富了食品市场,在满足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食品消费需求的同时,对合理调整食品工业产品结构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三是主要名牌产品、优质产品规模化生产经营扩大,市场覆盖面广。去年至今年上半年,啤酒四大著名品牌(燕京、青岛、华润、哈尔滨)的啤酒产量占全国啤酒产量的35%以上;光明、三鹿、伊利、三元、蒙牛等十大乳品品牌企业产品,占全国乳品市场份额的30%以上;金龙鱼、福临门和鲁花等六大品牌食用油,占全国食用油制品市场份额的40%;康师傅、统一和华龙三大方便面品牌占全国方便面市场份额的70%;冷冻主食制品的龙凤、三全、思念、海霸王四大企业产品,占全国冷冻主食制品市场份额的60%。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10年前,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54.25%,2004年1-7月,恩格尔系数下降至39.59 %。由于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的逐年下降,使人们食品消费升级成为了可能,因此,人们对营养、方便、安全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消费需求的增长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满足消费升级的同时,促进了食品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食品消费人口增长,市场扩大。在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城镇化率大幅提高,由于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农村人口减少,使食品市场得以扩大。另外,城市化也推进农村人口的消费方式由乡村模式转化为城市模式,产生明显的消费升级效应,更加速了食品市场的扩张。再次,食品工业流通领域的快速发展,食品销售场所大幅度增加,促进了食品的销售,现代物流的发展,整合了食品行业的资源,加速了食品流通的速度。促使行业健康发展。

五、食品工业经济存在问题
  食品质量安全受到全社会关注。今年最突出的是2004年5月份在安徽出现的“阜阳奶粉”事件,暴露出目前食品工业生产、流通、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
  能源、运输等瓶颈,影响食品企业的正常运转。应有效解决能源、运输瓶颈,解决电力供需矛盾对食品生产的影响。一些地区的食品企业由于电力紧张,开工不足,影响食品生产的正常运转。如电力短缺企业被迫停工、限产。广东省东莞市有大小工业企业2万余家,由于地区供电不足,每家企业平均每周停产二至三天左右。能源短缺成为食品工业生产正常运行的瓶颈。
  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对食品工业利润空间造成压力。由于原辅料价格上涨,对食品工业产成品利润空间减小造成了压力,如双汇食品公司,由于生猪价格上涨,产成品市场价格上涨幅度低于生猪价格上涨幅度,致使产品利润空间大大降低,为了减少压力,企业只能靠减少行政开支,压缩办公费用等中间环节来消化,食品企业举步为艰,困难增大。同样问题还有粮食、糖料等生产资料,涨幅也较大,给粮食制品生产企业带来的困难也较多。另外,由于原辅料涨价,一些企业为一昧降低成本,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给全行业健康发展增加障碍,有待加大力度进行规范。总之,原辅材料涨价给食品企业带来了压力,对食品行业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食品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从食品工业行业结构分析,食物资源粗加工门类多,深加工和精加工食品类别少,在百姓餐桌食品上,多数仍是末加工的鲜活食品,精加工食品比重偏低。
  进出口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出口食品中,未经加工或经粗加工的农副食品比重较高,而具高附加值的食品出口比重较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出口数量高,西部内陆地区出口数量较低。因产品质量及技术原因,一些肉禽制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食品出口量和出口额下降。

六、全年食品工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展望下半年食品工业经济发展趋势,尽管仍然存在食品原辅材料价格上涨、电力能源短缺及出口贸易壁垒等不利因素,但总体环境仍是有利于食品行业持续良好、快速运行态势。预计全年发展速度超过20%。
  国际环境继续看好。世界经济复苏,有利于国内食品工业经济发展。但由于入关后我国农副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进口关税降低,进口呈现增长态势,预计食品进出口将保持基本平衡,将不会出现以往的大幅度贸易顺差。
  食品工业企业将更加重视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健全质量安全体系,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为人们提供安全、营养、丰富的食品。
  食品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在理性需求的基础上,对食品品质安全、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食品消费市场的需求将有力地刺激食品行业生产规模的增长。
  在2004年中,我们要坚持“三个代表”指导思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努力消化因价格因素,总之,只要大家努力,多作贡献,2004年全国食品工业经济将一定会呈现出新的局面。